近日,天美av 韩战钢课题组博士生林国政(已毕业),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动物认知研究中心、理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研究,揭示鱼群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内在机理。这一研究采用间歇性变化的灯光对红鼻剪刀鱼群施加环境压力,发现鱼群会调整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,从而使群体向“临界”状态靠近,在这一状态下,集群系统具有最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应对变化的响应能力。该研究结果为生物集群的“临界性假说(Criticality Hypothesis)”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生物集群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,集群在缺少中心控制和全局信息的情况下,如何做到快速响应环境变化。为了探究这一点,研究团队选择具有强社会性的红鼻剪刀鱼进行实验。通过光照强度的突然变化,模拟中等程度的环境压力(见图1)。研究团队采集鱼群运动轨迹数据并利用数据驱动的机制模型,精确描述了鱼群如何游动和进行社会性交互。基于模型构建了系统“相图”来描绘群体行为,如图2(仅作为示意图)展现了不同的运动模式:协调的单向游动、圆形涡旋运动及无序的群集。
结果表明,在较大规模的群体中,感受到压力的鱼会调整其相互作用强度以使群体更接近临界状态(见图2)。系统处于临界态时,对刺激反应敏感,易于在不同状态之间切换。这种行为有助于鱼群在保持有序性的同时快速应对突发威胁。研究发现,即使没有外部压力,较小规模的群体也往往始终保持在临界状态附近。这表明在小群体中,压力是持续存在的。
该研究还表明,鱼群适应环境的底层机制极其简单高效:每条鱼通过局域感知,调整与邻居的相互作用强度,使用最低水平的认知负荷即可达到集体适应性。
这些发现为理解社会性生物如何涌现集体智慧提供了新的见解,可以为具有真正自适应能力的集群机器人系统设计提供启发。
这一研究发表在《PRX Life》期刊上。Lin, G., Li, X., Xue, T., Escobedo, R., Han, Z., Sire, C., Guttal, V. & Theraulaz, G. 2025.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stress-induced critical state in schooling fish. PRX Life ( //journals.aps.org/prxlife/abstract/10.1103/nr7p-m4ff ).
图1. 鱼群对于光强度变化的响应。
图2.系统“相图”(仅为示意图)。
供稿:韩战钢
编辑:郝林青
审核:李 辉